中文导报综合消息 3月3日,作为战后民主主义一代的旗手活跃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因年老逝世,享年88岁。

大江健三郎
摄影:Thesupermat - 投稿者自身著作物, CC 表示-継承 3.0, 来自维基百科
大江健三郎1935年出生于爱媛县大濑村(现内子町)。 他度过童年的森林山谷中的村庄的形象和战争结束后学校教育从军国主义转向民主主义的经历成为他文学的出发点。
松山东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东京大学。 1957年正式踏上文坛时便赢得了“学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赞语。
1957年在学习法国文学期间,以《奇怪的工作》在文坛崭露头角,并于次年以《饲育》获得芥川奖。 先后推出了《我们的时代》、《性人》、《十七岁》等话题性作品。
1960年开始,大江在《文学界》杂志连载《青年之污名》,以反战为题。1961年大江健三郎曾访问中国。
1967年,因《万延元年足球》获得谷崎润一郎奖。1973年,以长篇小说《洪水荡及我的灵魂》,获第26次“野间文学奖”。 1989年,荣获欧洲共同体设立的“犹罗帕利文学奖”。1992年,又获得意大利的“蒙特罗文学奖” 。1994年,他成为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以表彰他“对现代人类状况的震撼性的描写”,“是因为以诗的创造力,把现实和神话做了密切结合,表现了想像的世界,并对人间样态,作了冲击性的描述。” 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他发表了题为《我在暧昧的日本》的获奖演讲。大江本人的解释是,他的获奖是“边缘(文学)对中心的胜利”。
在大江获得诺奖(1994年)之前,中国大陆地区只翻译了大江第一次访华时写的特约文章《新的希望的声音》(1960)以及三篇零散发表的短篇小说《突然变成哑巴》(1981)、《空中怪物阿贵》(1986)和《饲育》(1988)。
在大江获得诺奖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动态》和《世界文学》于1995年1月分别刊载了大江健三郎的两个专辑(含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缩译、获奖讲演辞和评论文章等)、光明日报出版社则于同年5月出版了由叶渭渠主编的《大江健三郎作品集》(全五卷,计有《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性的人》、《广岛札记》和《死者的奢华》),在这以后,同为叶渭渠主编的两套大江健三郎丛书也相继问世,一套是作家出版社于1996年4月出版的《大江健三郎最新作品集》(全五卷,计有《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日常生活的冒险》、《同时代的游戏》、《人的性时代》和《青年的污名》),另一套为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的《大江健三郎自选集》(全三卷四册,计有《燃烧的绿树》上下卷、《迟到的青年》和《小说的方法》)。大江健三郎将于2008年9月8日开始他第次访华活动,签售新作三部曲的第三部《别了我的书》的中译本,三部曲的前两部《被偷换的孩子》和《愁容童子》也同时签售,该年9月11日还去南京参观大屠杀纪念馆。2013年,他的新作品《水死》在中国出版。
受其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熟悉中国的古典文学,也很喜欢中国的一些现代作家,和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奖获奖作家莫言友谊甚深,2002年曾访问过莫言的老家。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日本诺贝尔奖获奖者大江健三郎去世